村民李建国说鱼就是从这个洞流出来的
郧县谭山镇鱼塘村有一个崖洞,每年清明节前后,从崖洞中顺着泉水源源不断地往外流鱼,这些流出的鱼为圆棍形,最大的有一斤多重,最小的有十厘米长,让人啧啧称奇,这个洞成为一道非常奇特的自然景观,当地人称之为“流鱼洞”。
昨日,在十堰工作的彭女士专程赶到鱼塘村,游玩的同时,就是为了吃几条当地村民煎的“流鱼”。她说,这种鱼她从未见过,但鲜香无比。
鱼塘村距郧县谭山集镇不远,在村民李建国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滔河流经的皮家营处。在河岸边有一座几百米高的悬崖,悬崖中间有个盆口大小的崖洞,一股泉水从崖洞中喷涌而出,这个崖洞就是当地人所说的“流鱼洞”。彭女士吃的鱼,正是从这个洞里自动流出来的。
据村民介绍,“流鱼洞”古已有之,每年清明节前后十余天为流鱼时间,今年也不例外。村民们还能通过鱼鳍的颜色变化,知道鱼还能流多久——鱼鳍刚开始是白的,以后慢慢由白变红,最后变成鲜红就快流完了。
60多岁的村民时忠富介绍,流鱼主要集中在晚上,鱼通常是头朝里,尾朝外,顺着泉水往外流。1966年清明时节接收“流鱼”2500余公斤,景象非常壮观,当初他家分了100余公斤“流鱼”,因吃不完,他还挑到集镇上去卖。近年来“流鱼”逐渐减少,去年村民接收“流鱼”400余公斤,今年可能会更少。
当地村民说,“流鱼”肉质鲜嫩,无细刺,煎时奇香四溢,吃时味美无比,品后唇齿生香。但他们并不知道“流鱼洞”是啥时发现的,也不知道为何每年这个时节往外流鱼,更不知流出的是啥鱼。
据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春光初步识别鉴定,“流鱼”名为多鳞白甲鱼,有“活化石”之称,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至于“流鱼洞”是怎样形成的;“流鱼”来自何处,为什么在清明时节流出?目前,地质和水产专家正实地考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