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的称谓,今天仍很混乱,如北方无馅的,有称作‘卷子’,也有称作‘包子’的。南方有馅的,有称作‘面兜子’、‘汤包’的。不管有馅无馅的馒头,都距诸葛亮当初创制的馒头相去甚远。
相传馒头是诸葛亮所创。诸葛武侯出征孟获,当时蛮地讲究邪术,以人头祭祀,能获神助,诸葛亮不肯滥杀无辜,命厨宰牛马和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眉目皆俱,内以牛羊肉代之,所以馒头本名‘蛮头’。
自诸葛亮以馒头代替人头祭泸水之后,馒头成为宴会祭祀的陈设。
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称作‘饼’。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有称作‘玉柱’、‘灌浆’的。
宋时馒头成为太学生经常食用的点心。馒头成为食用点心后,就不再是人的形态。因为其中有馅,于是就又称作‘包子’。
唐宋后,馒头也有无馅的。不管有馅无馅,馒头一直担负祭供之用。
至清代,馒头的称谓出现分类:北方人称无馅的为馒头,有馅的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的为馒头,无馅的也有称作‘大包子’。清代馒头有名者,扬州小馒头。《调鼎集》记载:‘作馒头如胡桃大,笼蒸熟用之,每箸可夹一双,亦扬州物也。扬州发酵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松乃高如杯碗。’《随园食单》论‘千层馒头’:‘杨家馒头,其白如雪,揭之如有千层,金陵人不能也。其法扬州得半,常州、无锡亦得其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