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适口、易剥,深受消费者喜爱,进入新世纪后,柑橘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水果。晓曦红牌宜昌蜜橘,在不断适应消费需求的过程中,又经历着怎样的蜕变与升华?
更新品种适应消费需求
夷陵区最初的柑橘品种,是宜红橙和宜昌橙。
这两大品种,成熟期在每年岁末。此时的宜昌,常常是冰天雪地,采摘难,运输难,难得与消费者见面。另外,其成熟期也过于集中,产品极易积压。
两大品种的短板,促使产业谋求转变。1987年起,宜昌地区大面积将品种更换为温州蜜柑,分为特早熟、早熟、中熟和迟熟,上市时期调整为9月上旬至11月。
经过不懈努力,夷陵区的温州蜜柑,按熟期将结构调整为2∶3∶2∶3,接近于合乎市场要求的状态。
改造果园提高产出效益
1998年,柑橘第二次出现卖难,柑农种植效益大幅下降。2008年,柑橘再次卖难,产品一度无人问津。“尽管三次卖难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但应该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柑橘消费呈刚性增长势头;由于受比较效益客观规律作用,珠江流域柑橘产业带萎缩,长江流域产业带呈现出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特征。”省果品办主任鲍江峰如是分析。
夷陵区决定乘势而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教授,被聘为技术顾问,就产业发展问题开展调研、专题讲座、技术指导。夷陵区大力推广疏株间伐、隔年交替结果等技术,在全国率先探索精品果园建设,推广覆膜增糖等新技术,促进果园增效。2009年,全国标准果园创建在夷陵区启动。
目前,夷陵区的标准果园已达5万亩。在主产区,六成以上农户的柑橘收入超过了家庭总收入的80%,柑农户均柑橘收入9000元。
果园改造仍在继续。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机械研究室主任洪添胜等专家学者,正在为当地探索机械化采摘运输的新方法。目前,该区已建设柑橘运输轨道168条,覆盖果园3000亩,运输效率是人工的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