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这只龙虾王身价8.8万
品龙虾、看龙虾,展龙虾产业丰硕成果;评龙虾、论龙虾,话水乡园林美好愿景。昨日,由省农业厅、潜江市政府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湖北(潜江)龙虾节开幕。省委常委张昌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辉、省政协副主席陈柏槐、省农业厅厅长祝金水、潜江市委书记朱汉桥共同启动龙虾节开幕按钮。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总编辑唐源涛等参加了开幕仪式。
世界龙虾看中国,中国龙虾看湖北,湖北龙虾看潜江。2001年,潜江农民刘主权探索出“虾稻连作”小龙虾寄养模式;2006年,这一模式写入省
政府1号文件,为全省小龙虾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潜江也成为中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2009年,该市“虾稻连作”面积达18万亩,小龙虾产量3.8万吨,出口创汇近1亿美元,全市农民人均增收935元,养殖规模、加工能力、出口创汇连续5年均居全国县市之首,占据全国小龙虾出口创汇近40%的份额。在欧美市场,每3只小龙虾就有2只来自潜江。
龙虾节上举行了“虾王争霸赛”和“虾王拍卖会”。经过十余轮次角逐,一只重约133克的“虾王”被拍出8.8万元的高价,相当于661元/克,是昨日国际金价299元/克的2.2倍多。
开幕式后举行了招商项目签约仪式。昨日共签约10个项目,囊括小龙虾发展的整个产业链,签约总金额高达26.5亿元,包括瑞典海派克和英国大虾公司1.2亿美元小龙虾系列产品出口等项目。
“虾稻连作”掀小龙虾养殖革命
昨日,潜江市水产局总工程师陶忠虎介绍了该市小龙虾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崛起历程,言辞之间充满骄傲和自信。
普通农民创“虾稻连作”
在小龙虾的养殖中,“虾稻连作”模式闻名遐迩。许多人或许并不知道,这一模式发源于潜江市积玉口镇,而创造者是该镇农民刘主权。
2000年春,刘主权发现小龙虾繁育、收获期间,正是农闲季节;而小龙虾避暑期间,正是水稻生长季节。这让他突发奇想:能不能在稻田里养小龙虾呢?
2001年,他开始尝试“虾稻连作”模式:四、五月收获小龙虾后,种一季中稻;中稻收割后,九、十月份在稻田里寄养小龙虾,充分利用稻田里的天然饵料,次年春夏之交捕捞小龙虾。
当年,刘主权获利五六万元,他的名字和“虾稻连作”模式一起,迅速传扬开来。
全省养殖面积超300万亩
“虾稻连作”的成功引来附近村民纷纷效仿。但是,虾农们开始时大都采取“人放天养”的粗放式模式,一亩水田收获的小龙虾只能赚两三百元。
为提高小龙虾产量,潜江市派出水产专业人员赴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考察小龙虾的养殖情况,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与虾农一起摸索改进种养技术。他们发现,在稻田周围挖出约2米宽、1米深的围沟,可将小龙虾的繁殖期提前、生长期延长;根据季节、水温调节水位,有利于小龙虾的生长等。
通过一系列改进,当地小龙虾产量大幅上升,平均每亩水田产出的小龙虾可净赚1800元左右。
2006年,“虾稻连作”模式被写进省政府一号文件,并在全省推广。短短4年间,全省“虾稻连作”面积突破300万亩,小小的龙虾迅速成为全省水产业的“排头兵”。
小龙虾产业链迅速形成
为推动小龙虾产业的标准化进程,潜江市在全国率先制定了《虾稻轮作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技术规程》等标准体系。2008年初,潜江虾稻轮作标准化示范区被纳入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一类示范项目,有效提升了潜江小龙虾的品质。特别是潜江制定的全国小龙虾加工系列标准,成功推动了欧盟对小龙虾的进口标准作出调整。
小龙虾养殖业的发展,促进了小龙虾加工业的发展:2008年,潜江市小龙虾野生寄养面积达12.2万亩,收获小龙虾2.28万吨,全市集苗种繁育、基地养殖、协会销售、产品加工、外贸出口于一体的小龙虾产业链迅速形成。
此外,潜江还提出打造“世界甲壳素之都”的口号,争取在5至10年内,形成220亿元产值的产业集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甲壳素深加工研发、生产、销售基地。
让更多潜江虾爬向国际
“前两年,潜江加工的‘即食小龙虾’已占全球整虾出口量的80%,未来几年,将会有更多的潜江虾爬进国际小龙虾市场。”陶忠虎说。
他介绍,潜江市刚刚制定了发展小龙虾的十二五规划,在确保规模养殖的基础上,争取让更多小龙虾“早投放、早上市、大规格上市”。
为实现这一目标,该市计划将投放种苗的时间提前,让更多小龙虾赶在4月中旬上市,并将现有小龙虾每只30克的规格,培育到每只40克,“这样一来,食客们将吃到更多大块头的龙虾了。”
虾王争霸
昨日的潜江城区成了欢乐的海洋,红色的龙虾更增喜庆气氛。下午,在潜江剧场举行的“虾王争霸赛”和“虾王拍卖会”,将龙虾节推向高潮。
来自省内的14支代表队参加了“虾王争霸赛”。代表们依次将各队的“虾王”抱上台与观众见面,引来阵阵欢呼。经过四轮PK,潜江“虾王”最终夺冠,放在天平上一称——133克,比去年同样产自潜江的“虾王”重出2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