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汝明说毛主席吃东西没有什么忌口的,什么都能吃。他比较喜欢吃鱼,但是他不太爱吃大鱼,喜欢吃小鱼。毛主席喜欢吃鱼腹部的肉,不喜欢吃脊背处的肉。
今年七十七岁的程汝明,从1954年开始参与毛泽东的饮食烹制,1958年进中南海,在毛泽东家和另一位厨师李锡吾共同主厨,直至1976年离开,一共为毛泽东的家庭服务了十九个年头。
1954年,他被调到毛泽东专列
程汝明出生在山东莱州的乡村,家有四个兄弟、两个姐妹,生活非常艰难。他是男孩中的老大,为了分担家庭生活重负,十二岁的他就下地干活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使他看不到改善贫困的前景,于是,他便跟着一个在天津永安饭店打工的老乡,去了天津。
当时天津西餐馆子的名气比北京的还大。程汝明为了生计进了西餐馆打工。最初他在法租界,四年后,他又进了英租界内的一家西餐馆。在这里,他学到了真手艺。
有了手艺,薪俸也高了,但他所能看到的生活前景依然暗淡。他把挣到的钱全部寄回了家,可乡村的父母姐弟仍在贫困线上挣扎。
直到新中国成立,程汝明才真正感到生活有了变化和奔头。家中因分了土地而情况有所改善,他也于1950年年初成为国有铁路的员工,第一次穿上崭新的铁路制服,抖擞起了精神。
他年年是先进工作者,195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又当选为工会主席。1956年成为全国铁路系统劳动模范。同年下半年,他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52年,保卫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程汝明被调到了供与会外宾乘坐的专列上,主管西餐配餐。他的专长开始得以充分发挥。在外宾专列服务期间,程汝明烹饪出的饭菜,外宾很满意,他也受到了外交部的表扬。铁路局的领导会后就安排他在外国专家乘坐的车厢主厨西餐。
1954年是程汝明难忘的一个年头,他被调到了毛泽东乘坐的专列上。毛泽东在列车上找人来谈工作,有时就会邀来人一起吃饭。这样一来,经常跟着他、为他做饭的厨师李锡吾就忙不过来了,铁路局领导就把程汝明断断续续地派过去帮忙,参与毛泽东饮食的烹制。
起初,程汝明不了解毛主席喜欢吃什么,总得询问李锡吾:“我做点什么?”李锡吾说什么,他就做什么。先是做点小菜,慢慢地又做一些主食,主要是面点。毛泽东虽是南方人,但他也爱吃面食,这是李锡吾的弱项,却是程汝明的强项。
程汝明在毛泽东的专列上主要是做中餐,久而久之,他成为兼精中、西餐的全才。
“又食武昌鱼”,并非是在武汉打捞的武昌鱼
帮忙的次数多了以后,程汝明成了毛泽东专列上的固定厨师。1956年6月,毛泽东在武汉两度游长江,心情极为舒畅,挥笔写下《水调歌头·长江》(公开发表时为《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从字面上,读者会以为毛泽东是在武汉游泳期间,吃了在武汉当地打捞的武昌鱼。但程汝明说:“毛主席这里说的‘又食武昌鱼’,并非在武汉打捞的武昌鱼,而是我们从长沙带到武汉的武昌鱼。因为毛主席那次吃的武昌鱼,是我掌勺为他烹制的。”
原来赴武汉那天上午,专列还停在长沙,他和李锡吾正在操持午饭,突然,毛泽东身边的警卫员来通知他们快做准备,马上就要动身。他和李师傅匆忙把准备在长沙烹制的食品收拾起来,其中就有长沙地方提供的武昌鱼。当时专列上还没有电冰箱,运行时要吃的鱼、肉类食品,就冷藏在放有冰块的自制冰箱里。
吃饭的时候,列车已经到了武汉,程汝明就为毛泽东烧制了武昌鱼。他是将鱼和紫苏叶子放在一起烧的,这是湖南人喜欢的一种烧制方法。毛泽东食后,觉得很可口,游泳后挥毫填词时,还难忘悠然的鱼香。“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的古民谣,自然浮现脑际,他稍加变动,用于自己新词的开篇。
程汝明说毛主席吃东西没有什么忌口的,什么都能吃。他比较喜欢吃鱼,但是他不太爱吃大鱼,喜欢吃小鱼。毛主席喜欢吃鱼腹部的肉,不喜欢吃脊背处的肉。
“毛主席特别喜欢吃鱼头,我们常给他做砂锅鱼头、砂锅鱼脑。吃鱼头,毛主席就不忌讳大鱼了。我们常常给他炖两三斤重的大鱼头,煮熟了以后,把骨头剔干净了给他吃。毛主席还喜欢吃牛肉、猪肉、羊肉……我在毛主席那里发现他不吃酱油,无论做什么菜都不让放酱油。”程汝明给毛主席做红烧肉,是将糖放在油里炒成红色,绝不放酱油。除此之外,毛主席对饭菜没有更多的要求,对饭菜的摆放也没有讲究,他也不喜欢在盛菜的盘子里放什么雕花点缀之类的东西。平时程汝明把菜做好后,习惯用个碗扣在上面,以防晾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