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3月的北京城,火锅持续热卖。每晚,将近2000平方米的“蟹老宋”香锅酒楼方庄店,食客挤得满满当当。“蟹老宋”的“宋”,指的是创始人之一宋汉桥。在汉派餐饮名企集体兵败京城的当下,生意正如日中天的“蟹老宋”显得独树一帜,很是打眼。
宋汉桥没有烫金的学历,没有深厚的家庭背景,没有刻意维护广泛的政经人脉,也没有资本市场大佬们的腾挪之法。他获得的生意机会也完全是公开平等,但他在竞争惨烈的餐饮业中,最大限度地捕捉到了利润空间。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是一个持续的财富之路。过去10年里,宋汉桥上演了这个时代人人梦想的完美财富递增版本。他的财富人生,还在继续演进。
1、职场“跳蚤”
1967年,两岁的宋汉桥没了妈,他被做船员的父亲寄养到了洪湖乡下。
父亲到了江上是船员,登了陆是厨师:厨艺远近闻名,哪家红白喜事,多请他掌勺。事后,父亲总能带回一堆“杂菜”。日子虽苦,但宋汉桥对菜肴的品评能力却与日俱增。初中毕业后,宋汉桥给一家企业卖锅贴饺。别小看卖锅贴饺,在流行计件工资制的当时,他的月工资有近200元,“相当于当时省长的月工资”。
有魄力、市场嗅觉敏锐、不安分、野心勃勃,一个生意人有了这些特质,在成功的道路上就会遇到更多的机遇。领着“高工资”的宋汉桥,想的却是当一名厨师。恰好,当时武汉市工商联举办武汉市首届厨师培训班,宋汉桥立刻报了名。这个“叛逆”之举,让父亲颇为震怒,在每月只拿47元工资的父亲眼里,宋汉桥根本就是在“胡作非为”。
短短几个月的培训后,宋汉桥的厨艺便突飞猛进。出师后,宋汉桥进入武汉一家机关接待中心,开始了他的厨师生涯。但不久,宋汉桥放弃了铁饭碗。几经辗转后,19岁那年,他成了曾在武昌红极一时的“钟声滋补酒店”的厨师长。1991年,在酒店如日中天的时候,不安分的宋汉桥再次辞职,并开始了他的无业游民生活。
刚开始四处闯荡,到广州一分钱没赚到;去宜昌,说好工资1400元,结果老板只给500元;到湖南,说好1500元的工资,干了4个月,最后只得到了500元……在外漂泊两年后,宋汉桥重新回到武汉。
厨师已做五六年,结果竟是一年不如一年,宋汉桥有点抓狂了。
2、小店“掘金”
性格、勤奋和好运气,齐聚了这三大因素的宋汉桥,终于等到了翻盘的一天。“钟声滋补”给了他另一次机遇。1993年,那家酒店的一名负责人给他介绍了另一家小酒店。这家位于司门口的小酒店,只有七八张台位,在他任职前每天的营业额只有几百元。知耻后勇的宋汉桥,发誓也要把这家店做出个样来。
上世纪90年代,餐饮业的竞争远没有现在这样激烈,菜做得好吃是最重要的制胜法宝。深知这一道理的宋汉桥,一门心思把钻研菜肴当作了自己最重要的工作。
如何才能做出顾客喜爱的菜肴?回忆往事,宋汉桥感叹道,他对菜肴的把握能力其实都是从吃剩菜中得来的。他随身携带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一双筷子。每天他都会用这双筷子品尝客人们没吃完的菜,这一习惯从那以后一直保持到现在。“紧盯流行趋势只是外在功夫,你还得摸准顾客的口味喜好。”宋汉桥说,流行只能引来食客,而要让顾客回头,就得靠你菜品的质量和功底了。吃剩菜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向食客的需求靠近。他说,自己对菜品的开发能力多半是那时奠定的,而这已成为他现在最重要的专业技能之一。
很快,这家小店的日营业额从几百元上升到数千元,最高时一度超过万元,宋汉桥也获得了其中的部分股份,给了他开创自己事业的第一桶金。